三峡最牛“钉子户”,92年全村搬迁她却偏不走,如今结局令人唏嘘
文/少时李白
编辑/少时李白
“钉子户”这个称呼,大家可能都不陌生,顾名思义就是指拆迁区的“孤楼”,而现在,一旦被扣上这个帽子,就会给人留下一种为了索取更多的赔偿,而采取不正常手段的印象。
但其实也有人成为钉子户不是为了索取安置费,也并不是为了刻意去跟政府作对,这时候会有人说:不是为了钱,那是为了什么?其实,很多钉子户都是被迫产生的。
三峡钉子户—张秉爱,就是一个最典型的案例。
19年前成为三峡大坝钉子户,如今结局怎样?当时她又为何拒绝搬迁?
在1931年和1954年,长江中下游分别发生了两次重大洪灾,因这两次灾害有几十万人丧生,也有不少居民流离失所。
为了防止洪水灾害再次出现,毛主席提议三峡工程的建设,但是因为当时技术落后等原因,这个工程一直处于搁置状态。
时隔几十年,这项工程终于在一次会议中提出了实施,1994年,三峡工程正式开始动工,这也意味着三峡附近的居民需要进行大规模搬迁。
三峡工程,是解决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的重要工程。
它不仅有防洪方面的作用,而且是促进国家电网的重要措施,还可以改善长江中下游的航运,总的来说有防洪、航运、发电三大功能。
在政府看来,如果三峡工程建成之后,不管是对国家的经济发展,还是对居民的生命安全都能起到极大的保障。
在决定实施这项工程之后,专家经过精密的计算,提出了三峡大坝的蓄水水位需要在175米,就是说这175米将会永远下沉到江里,包括居民区。所以这时国家也清楚,居民的安置问题才是重中之重。
三峡工程在即,移民外迁工作也被提上日程,政府派工作人员把这个工程告知当地居民,并且给他们做思想工作,希望居民可以配合政府的这项工程,从而可以搬迁去其他地方,之后会给这些居民丰厚的优待。
不少居民听说之后都纷纷同意,但是也有一部分民众不理解国家的这个政策,哪儿都不愿去,以为留在家乡才是最好的,还会有不少人疑惑:三峡工程的蓄水真的能淹到175米吗?
而通过政府工作人员的不断劝说,当地居民终于同意移民,他们意识到了这确实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。
于是村子里早早的贴出告示:水位线在175米以下的八百户人家都要搬迁。
在政府工作人员的协调之下,很多居民都慢慢的接受了国家的政策,同意搬迁到别的地方居住,但是唯有张秉爱,颇为固执,从头到尾都没有松口,果断拒绝搬迁。
当时张秉爱在得知要移民的时候脑子一片空白,她不知道自己从常年生活的地方迁到其他地方的话,该如何维持一大家的生活。
其实大部分居民们都不想外迁,这里是自己住了一辈子的地方,如果迁走之后,可能唯一的经济来源都没有了,因为在这里他们一般都是靠种植稻田和柑橘为生,而张秉爱也是如此。
尽管村干部苦口婆心的劝说张秉爱,而且告诉她搬迁的好处,并且还可以得到一笔移民款,但是她始终油盐不进。之后政府相关人员亲自到她家协调搬迁,却还是被张秉爱一口回绝,她拒绝政府的优待政策,一心只想生活在故土。
后来,政府工作人员从其他居民口中得知张秉爱的具体情况之后,才明白她为何如此固执......
如果问张秉爱为什么对这片地这么执着,那就只能追溯到张秉爱的早年生活了。
张秉爱出生在湖北的一个村落,这个村落建立在山上,那时,山上跟山下江边的居民生活条件方面都是有差异的。
住在山下江边的居民,出行便利,还会时不时地出门做零工,一个月可以赚大概几十块钱,所以生活质量相对比较好,而住在山上的居民则相反,一个月最多只能赚几块钱。
如果自己的女儿可以在山下寻一门亲事,这对自己的家庭生活和女儿来说也是有所保障的。而张秉爱的父母在她成年之后,便开始下山为她寻亲事。
但是那时,山下的人普遍都拒绝与山上人来往,张秉爱的父母眼看寻不来一门好亲事,于是就准备就此放弃。
谁知这时却有一位男子愿意娶她,而这个男子之所以答应这桩婚事,是因为他腿部患有残疾,之后他们决定把女儿张秉爱嫁给山下这位素未谋面的男人。
那时候的张秉爱得知父母要强行把自己嫁人,于是就以绝食来反对这门婚事,并且自己当时已经心有所属,对方则是一个在山上与自己一同长大的青梅竹马,张秉爱也对自己未来的婚姻充满幻想。
张秉爱的父母得知之后,面对山上和山下将近十倍的收入,父亲自然是不同意两人的事。
加上村里人一直疯传,只有嫁到山下的女孩,以后的生活才会幸福,所以张秉爱的父母决定棒打鸳鸯,因为他们过后了贫穷的生活,不愿让自己的子女再步他们的后尘。
索性让张秉爱尽快完成他们指定的这幢婚事,从那以后张秉爱度日如年,虽不愿出嫁,但是由于父母不停的逼迫催促,她最终也不得不嫁人。
父母本以为女儿嫁到了“好人家”,张秉爱的婚后生活并没有想象那般美好。
张秉爱的丈夫因为身患残疾,所以在家中不受重视,这也使张秉爱新婚那天,婆婆家也是草草了事,仅仅送了张秉爱一些看起来寒酸的东西,甚至张秉爱身上穿的衣服看起来都破烂不堪。
张秉爱忍受不了随即就想逃婚,但是却被两家拦下,她的娘家人也是也过来极力劝说,张秉爱看着父母俩势利眼的样子,只能委曲求全和丈夫完成了婚礼。
婚后每天除了照顾腿部患有残疾的丈夫,就是下地干活,日复一日......
张秉爱知道丈夫腿脚不便,所以也主动包揽了家中所有的重活,甚至因过度疲劳,导致张秉爱接连三次流产,之后回到娘家休养了几天,回来的时候,等着她的还是一大堆的脏活累活。
此时的丈夫也深有体会,所以只能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,在张秉爱外出干农活的时候,自己就在家中干一点简单的杂活,而这样的生活让张秉爱始终看不到尽头。
之后三峡工程的展开,按照政府规定,江边的百姓都要搬离这里,曾经无数村民向往的江边生活,如今却成了累赘。
张秉爱的居住地在135米水位线以下,所以她是第一批需要搬离的居民,这让张秉爱更加难以接受。
虽说移民的话可以拿到不少移民款和其他优待补贴,但是张秉爱似乎并没有因此感到开心,相反已经有一对子女的她看着家里的丈夫和儿女,漏出一副绝望的表情。
他告诉政府工作人员说,自己并不是不愿意离开,而是如果一家人搬走的话,压力会越来越大,因为自己在山下生活的过程中,虽然每天都过得很疲惫,但是偶尔会有娘家人从不远处的山上过来帮一把。
如果自己离开这里,到时丈夫无法劳动,儿女年幼也没办法帮她支撑这个家,一家人只依靠自己的话是很难生活的。
其实也并非这一个原因,张秉爱当时是依靠种植脐橙为生,当村干部询问她为什么不愿意搬迁的时候,她告诉村干部其他居民都搬走之后,多达20多亩的良田田地都没人管,自己也可以继续在这田地里面种植。
在她的盘算里,如果这些地都种上果树,虽然自己平常会更累一些,但是每年的收成会非常可观,如果搬走,能不能继续种植脐橙都是一个未知数,到时候就没有一点经济来源了,她对外面陌生的世界心存恐惧。
尽管村干部承诺搬迁之后上级领导会帮她们把脐橙树移过去,但是张秉爱依然觉得不靠谱,不愿意离开这片土地,她坚持认为,土地之上生万物,只有背靠土地,才有活下去的希望。
1996年,第一批居民开始搬迁的时候,张秉爱选择了把搬迁名额让出去,想要因此躲过一劫。
众人扛着大包小包离开故土,有的村民拆了自己家的屋子,把能用的砖头全都拿走,还有的老人把刚拉回来的柴也要抗上带走,反正家里的锅碗瓢盆能拿走的就一个也不留下。
在外人看来,这都是一些不值钱的东西,但是在村民眼中,这些都是他们以后赖以生存的保障。
第一批村民们在其他居民的送行祝福之下,离开了这个生活了半辈子的地方,没有人知道后面的路要怎么走,他们对未来充满迷茫。
张秉爱虽然躲过了第一批移民,但是该来的总是会来的。时隔几年后,第二批移民工作开始,张秉爱一家人再次面临了这个问题,其他居民痛快的在协议书上签了字,除了张秉爱。
她还是拒绝搬迁,因为她始终觉得只要不离开这片土地,其他都好说,所以一家人还是继续留在了这个村庄,而村里的第二批居民都顺利迁到了国家安排的移民区。
2002年,第二批移民正式结束,张秉爱一家成为了一片废墟之中唯一的一家“钉子户”,政府也会隔三差五的派工作人员过来劝说张秉爱尽快搬走,不能因为她家一户,影响整个工程的实施。
然而在工作人员多次劝说之下,张秉爱选择了妥协,这并不是意味她会像其他居民一样搬到政府的移民区,而是选择了后靠。
之后政府提供了一处供她们一家居住的宅基地,然而张秉爱看到后更是一肚子气,因为那是一块偏僻的山坡地,而且没有水电,丈夫腿脚有毛病无法干活,子女都在上学,凭张秉爱一个人,根本无法铲平居住。
政府告诉她,如果她们一家同意搬到这里,每年会给他们600多元的补助费,张秉爱告诉他们说,只要政府可以帮她把这块山坡铲平,并且拉上水电,她可以不要政府的补贴款。
村干部实地考察后发现铲平的难度过高,费用也不少,因此驳回了张秉爱的提议。
领导给张秉爱下了最后通牒,要么搬到移民区,要么搬到政府提供的这块宅基地,但是她还是始终不肯妥协。
眼看着水位每天都在不停上升,张秉爱一家也知道,房子被淹没是迟早的事了,但是这也并没有让张秉爱产生离开故土的想法,于是她带着一家人搬到了草坪上的窝棚里,勉强维持生计,而在这个窝棚里,没水没电,四处漏风。
令张秉爱更为崩溃的是,村里唯一一座学校也搬离了这里,而当时她的两个孩子学业也成了一个大问题。
兄妹两人为了完成学业,每天来回都要徒步几十里路,但是好在两人始终没有抱怨过,他们理解家里的困难,甚至在学校里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也从来没有告诉张秉爱。
不久之后,政府工作人员得知了张秉爱一家的窘境,在政府的安置下,补贴给了张秉爱4800元的补偿款,最后张秉爱带着一家人住进了公路旁边的窝棚里,始终都没有外迁。
之后,张秉爱的儿子因为搬迁的事迟迟没着落,顾不上自己的学业,所以一向成绩优异的他在高考落榜了,张秉爱得知之后也无能为力,只能劝说儿子再复读一年。
张秉爱的儿子因从小目睹家里窘迫的生活,更是知道自己的家庭条件已经快供不起他读书了,他心疼母亲,所以放弃了复读的机会,最终选择了参军入伍,被分配到了新疆服役。
在服役期间,她的儿子将自己攒下的钱寄给了张秉爱补贴家用。
一位拍纪录片的导演得知张秉爱一家人的故事之后,把张秉爱的一生做成纪录片《秉爱》。
随后在2007年的电影节上映,之后引起了很多群众的思考,也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,这位导演当时邀请张秉爱来到北京观看这部纪录片,但是她却只要了一张和天安门的合影。
2020年,张秉爱的儿子正式退伍,之后去了广东当保安打工赚钱,便把工资一点一点也攒了下来,为了给家里建造新房。
当时不少人看了《秉爱》这部纪录片,令人感动的是,有一位善良的老板把张秉爱的儿子聘请到自己公司,给了他一份稳定的工作。
之后的一年里,女儿的婚姻也顺利修成正果。历经多年的时间,张秉爱一家人的生活终于看到了曙光。
转眼之间,三峡工程的建立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,有的人换了一个城市幸福地生活着,而有些人仍停留在原地成为了“钉子户”。
虽然生活艰苦,但是不向世俗低头,故土难离,只有留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,才能感觉到踏实,张秉爱这一生都在跟命运做抗争。
很多人会说,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的利益不算什么。其实对于张秉爱这种做法,我们不应该过多评判,她对故乡土地的这份情感也是非常珍贵的。
既然三峡工程顺利完成,张秉爱也已经跟家人团圆,生活幸福,大家也都为她感到欣慰。
用户4852404968690:[赞]